“中国经济到顶论”流行?不,我们正在走入“芯片自由”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晨枫】
“中国崩溃论”早就唱不下去了,但近来“中国经济到顶论”又开始流行了。
与中国崩溃论不同,这一次似乎得到了数据上的支持。恒大、碧桂园都陷入困难,PMI连续低于荣枯线,疫后消费反弹没有如期发生,出口增长开始疲软,等等。
确实,经过几十年的高速建设,铁公基已经高度发展,进入局部补缺的阶段。继续通过交通和城市基建这样的大规模投资来拉动经济发展,空间已经很少了。
以房地产拉动的模式也疲软了。一方面,房价普遍高企,而居民负债率已经很高;另一方面,人均居住面积已经极大提高。除了年轻人、新家庭,普通居民买房动力明显下降。7月以来针对房地产出台各种刺激政策,对于扭转颓势有所缓冲,但最终房地产不再能拉动中国经济,房地产主导的经济模式弊端也越来越明显,这条路越走越窄了。
出口也遇到瓶颈。中国制造的市场占领率已经很高,在欧美市场已近饱和,当前欧美的经济困难增加了出口下行的压力。尽管在美国和欧盟的脱钩压力下,大批中国制造以“阳澄湖大闸蟹”方式转道越南、墨西哥等国出口,对中国出口下行有很大的缓冲,但中国的出口压力还是很显著。
居民消费也处于低迷状态。居民财富其实还是在增长,只是大量转化为储蓄,仅2023年第一季度,居民储蓄就增加了9.9万亿人民币。相比之下,2008年的“大放水”才4万亿人民币,即使算入通胀调整也远远低于9.9万亿。
中国经济已经来到拐点,需要新的增长模式,这来自于对新质产业的投资和发展,由此激发经济的结构性升级和劳动生产率的阶跃性提高。只有这样才能带来收入的大幅度增长、消费者信心的大幅度提升和下一步经济循环的良性互动。
在大部分基本工业材料、消费产品、机电设备、能源交通、农业产品方面已经占据世界绝对领先地位之后,中国需要电动汽车、先进制造、新能源和材料、医药以及生命科学等新的增长点。芯片、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物科技起到发展倍增器的作用,因此也成为美国科技阻击战的中心战场。
美国是想把中国钉死在当前的发展水平上。在经济上已经钉不住中国了,只能在科技上下手。新政策与以前的“领先一到二代”有本质的不同,之前美国是主动的,是许可,“让你跟上多少你就别想多迈一步”;现在是被动的,是阻击,“能把你挡多远就挡多远”。
但美国显然低估了中国的战略决心。别的不说,被制裁三年后成功上市的华为Mate 60,就是六盘山上的第一面红旗,体现了中国正在走入“芯片自由”。
更加长远的还有养老制度改革、医保改革、教育改革、房地产税改革等,在促进社会公正的同时,提高人们的安全感,释放更多的消费力。
中国政府在等待发力的机会和着力点,华为Mate 60就预示了这样的机会和着力点。等这些推动力都释放出来,中国经济必将越过拐点,再次起飞。
彭博社预计,2030年中国的经济增速将放缓至3.5%,到了2050年进一步跌至近1%,低于此前预测的4.3%和1.6%。在美国方面,预计2022年至2023年的经济增长率为1.7%,在2050年将逐渐降至1.5%。因此,彭博社修改了中国GDP要到40年代中期才会超越美国的预期,现在预期可能永远超不过美国。
其实西方经济学家从来没有看懂过中国经济。除了西方视角的有色眼镜和自恋,他们没有看懂中国经济为什么会起飞,也没有看懂中国经济为什么会放慢。其实在今天,中国的购买力等价GDP已经超过美国和日本之和了。
购买力等价GDP与汇率GDP的差距,代表的是经济内循环与外循环的交融度。相对独立的内外循坏导致较高的购买力等价因子,中国目前约为1.6;美国作为基准,所以是1.0;主要欧美国家都非常接近于1。作为比照,印度是2.1,越南是2.8。
中国已经是贸易超级大国了,但还是集中在原料、能源、初级农产品进口和工业制成品出口。转型为从工业品到消费品的大进大出后,中国经济的内循环与外循环将高度融合,人民币价值接近“合理价位”,价格结构“与国际接轨”,使得汇率与购买力等价GDP的差距极大缩小,人民币购买力极大提高。那本身又是中国经济的一大跃进。
中国经济到顶了吗?哪有的事儿。
编辑:广州明生医药有限公司
标签:中国,美国,中国经济,结构性,这是,经济,越南,产业,华为,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