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媒喊话西方:将中国汽车拒之门外是一种错误
(观察者网讯)近日,多家外媒热议“中国首次超越日本成为全球汽车最大出口国”。当地时间11日,英国《经济学人》发表评论文指出,近年来物美价廉的中国汽车大量涌入“吓坏”了西方,但比起被夸大的所谓进口威胁和政客一贯固守的保护主义,西方其实更应该庆贺中国汽车取得成功,并对此保持市场开放,因为现成的中国廉价环保汽车给西方带来的潜在收益是巨大的。
文章分析称,无论西方是否与中国开展贸易,汽车市场转向电动汽车这一颠覆性变化已是必然;其次,汽车贸易流动能够带来可观收益,人们在享受优质中国汽车产品的同时,也能省下更多的钱花在其他地方;而且,便宜的中国电动车还能降低减排成本,帮助西方以更实惠的方式完成零排放转型。
2023年9月6日,参观者在德国慕尼黑2023国际车展观看比亚迪新能源汽车 图自视觉中国
“老牌汽车制造商担心,中国的后起之秀会把它们挤下马路”
同一天,《经济学人》还发表了另一篇关于中国电动汽车公司与西方老牌车企对比的分析文章。其中提到,中国电动汽车产业的加速发展让西方企业为之颤抖,很多以传统燃油汽车见长的老牌车企正担忧自己会被挤出赛道。
文章称,中国汽车市场整体上仍然是外国品牌和国内品牌平分秋色,但根据瑞士银行的数据(UBS),就电动汽车而言,中国本土企业占份额八成。得益于庞大的地方供应链,中国电动汽车在激烈竞争中维持着低廉的售价。
文中还援引分析人士的话称,电动汽车品牌实现差异化的主要途径之一是软件和造型。中国在这方面也具有优势,因为中国的驾驶者比西方买家年轻得多,他们重视具有一流声音和图像的复杂信息娱乐系统。
另有一家咨询公司还指出,中国车企的管理方式也有所不同。与外国公司相比,它们没那么害怕风险,行动更快,能够迅速更新技术、推出新车型,保持客户的兴趣,“他们像对待智能手机等消费技术产品一样对待新车,并迅速淘汰不合格产品。”
文章指出,外国汽车制造商在产品研发上已经习惯了“冰河世纪的缓慢循环”,执着于将全球车型“本地化”,针对特定市场进行小幅调整,这也导致其生产的汽车远远落后于中国消费者的期望,而每六七年才推出一款新车型的公司更是根本无法跟上中国竞争对手的步伐。
在对中国消费者逐渐失去吸引力时,也有一些西方车企正在寻求破局。大众去年7月已经斥资7亿美元入股中国车企小鹏汽车,计划在2026年面向中国的中型车市场共同开发两款大众品牌的电动车型,希望能“收复”部分失地。
文章最后认为,尽管在欧美等西方国家高举“保护主义”大棒的情况下,中国电动车企在发展中也面临着一些障碍,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国电动汽车将在世界道路上大行其道,就像之前的日本和韩国汽车一样。
“无论是以‘中国速度’,还是以一般快的速度,中国汽车都在前进的道路上。西方车企的会议室里,安装在新车上用来检测司机是否打瞌睡的显示器应该发出急促的响声。”
编辑:广州明生医药有限公司
标签:中国,汽车,电动汽车,学人,中国汽车,文章,日本,汽车制造商,新能源,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