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者的大脑,“活”在脑库中
2023年4月17日,美国达勒姆,科学家们提高了核磁共振成像的分辨率,使其清晰度达到以前的6400万倍,以揭示脑组织中的微观细节。(@视觉中国 图)
更困难的是,为了揭示疾病的产生机理,研究人员还需要用未患病的大脑做参照,才能逐步获得清晰的研究结论。这种匹配非常严格,两个大脑的主人不仅需要在年龄、性别、死亡后延搁时间上一致,他们生前生活的文化环境、死亡时的季节乃至具体时间点也是越像越好。
根据斯瓦伯计算,对照研究所需的正常样本数量,至少是患病样本的4倍以上。为了满足这个刚需,斯瓦伯于1985年正式成立了荷兰人脑库,想要把不同情况的人类大脑储存起来,为科学研究提供资料完备的脑组织。
不止速度最快
斯瓦伯并非第一个想要获得更多大脑进行研究的科研人员。在他之前,人类对大脑研究的历史,曾蒙着一层厚厚的阴影。
为了满足自己对大脑的探索欲望,早期的解剖学家们常常采取非法方式来获取大脑。18世纪,英国解剖学家威廉·亨特收藏了76个大脑、脊髓和脑膜标本,全都是他盗墓、贿赂殡仪馆、扣押无人认领的尸体所得。19世纪,为了将精神病人的临床表现与其大脑的病理分析联系起来,英国神经科学家克莱顿·布朗打造了具有科研性质的西骑疯人院(West Riding Lunatic Asylum)。利用这些一手的解剖材料,布朗构建了现代神经科学的基础,也让“圈养大脑”的西骑疯人院青史留名,成为了现代脑库的前身。
进入20世纪,出于情感、文化、法律、伦理等多方面的考量,人体解剖受到越来越多限制,脑库的合理性更难被世人认可了。为了克服这些阻碍,也为了说服更多普通人捐脑,荷兰人脑库设立了详细的伦理准则。
荷兰人脑库的《脑库行为准则》规定所有捐赠者匿名,本人和亲属都要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捐赠人若在离世前反悔,也可以随时撤销捐赠。
这一准则成为后来者的标杆。全世界所有脑库都仿照荷兰制定了脑捐赠预约标准和伦理准则,其中63%的脑库严格执行了捐赠者和近亲双重同意的标准。
除了伦理准则,荷兰人脑库还有一套无可挑剔的技术流程。
大脑主要由软组织构成,人一旦死亡,便会自发溶解。为确保研究质量,人脑组织的取材和保存最好在12个小时内完成。在这方面,荷兰人脑库的速度是全球最快的。
脑库工作人员每周7天、每天24小时随时待命,一接到捐献者亲友的通知就立刻出发,在6小时内将遗体运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的实验室取脑。最后,逝者大脑会被切分为约七十块脑组织,在-80℃下分开冷冻。
整个过程中,研究人员都会时刻注意逝者的遗体仪容整洁,并在结束后安排训练有素的尸检助理修复尸体。
关于荷兰人脑库的遗体运送速度,斯瓦伯的中国学生、浙江大学脑科学与脑医学学院教授包爱民曾讲过一个故事。一天夜里,脑库专车在路上极速行驶时,被交警拦下了。交警生气地问道:“运什么东西要开得这么快?”司机回答:“我在运送一具遗体。”交警十分惊讶,没有需要抢救的活人,为何要飙车呢?司机解释道,他要把这具遗体送到荷兰人脑库取脑,完成生命最后的馈赠。这个理由说服了交警放行,并允许他继续在夜间开快车。
斯瓦伯认为,脑库做得够专业,才能让捐赠者感到宽慰,“无论我生前因为没能好好使用大脑,说过什么蠢话或做过什么蠢事,至少在我死后,我的大脑会被荷兰人脑库正确地使用。”
编辑:广州明生医药有限公司
标签:大脑,人脑,荷兰,遗体,组织,捐赠者,伦理,波恩,交警,样本